浙江姐妹旅游去世,发作到死亡不足24小时!低估夏天“威力”
“妈,姐姐说下午爬山回来,带你一条蓝色丝巾,她说阳朔街头有手工扎染的……”
电话那头,张母几乎是哭着挂断的。
当晚九点,张晓从阳朔的公安局离开,天正下着雨,石板路湿滑。她坐在马路牙子上,手上那条染蓝的丝巾掉在地上,被车灯照出一丝泛白。她死死攥着另一只手,那是姐姐张琳在病床上最后一刻抓着她的指缝。
谁也没想到,浙江台州的这对姐妹,会在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中,走得这么彻底、这么突然。
张琳,37岁,张晓,33岁,都是普通的上班族,一个做财务,一个做市场。两人工作平日忙,刚好凑了个暑假,便商量着来广西玩一圈。
阳朔的天气热得出奇。7月15日那天,气温高达39℃,湿度破70%。姐妹俩白天在西街拍照,下午顺着酒店老板推荐,租了两辆电动车,去了著名的“月亮山”。
“张琳那会儿还在发朋友圈,说这是她这辈子见过最美的山景。”目击者说。
到了傍晚六点多,她们下山时已经满身是汗。张琳开始觉得头晕,说不想吃饭,只想回房间吹空调。张晓当时也没太在意,只以为是累着了,就带着她回了酒店。
夜里十一点,张琳开始发烧,呼吸急促,叫来酒店前台时人已经出现意识混乱。
张晓赶紧拨打急救电话,半小时后送到阳朔县医院。医生说是“中暑引发多器官衰竭”,入院时已严重脱水,肝肾功能开始紊乱。凌晨三点,张琳陷入昏迷,六点心跳骤停,经抢救无效死亡。
医生刚宣告死亡时,张晓整个人瘫坐在病房门口,一句话也说不出。
就在大家还没从姐姐离世的震惊中缓过来,妹妹张晓也在第二天中午发起高烧,出现剧烈呕吐。与姐姐一样,她也在短短10小时内出现脏器功能异常,陷入重度休克。
7月17日早上七点,张晓被宣布死亡。距离她们从台州出发,不过72小时。
张家人接到消息时,连行李都还没收拾,母亲听到两个女儿先后死于中暑,直接昏厥。
“怎么可能?她们都这么年轻,怎么可能说没就没?”亲戚几乎不敢相信。
可医生一句话戳破幻想:“这是典型的热射病,严重的可以在6到24小时内致命。”
热射病,被称为“中暑中的战斗机”。高温高湿环境中,人的散热功能失控,体温飙升至40℃以上,大脑、肾脏、肝脏等器官先后失效,抢救窗口极其短暂。
它来得快,像鬼魅一样毫无预警,尤其对年轻人更容易被忽视。
张琳和张晓,恰恰犯了夏天最致命的错误:低估了高温的杀伤力。
她们出门那天,穿着清凉、背着小包、戴着墨镜,没喝够水,也没有补盐。爬山途中,几乎没休息过一次。她们以为只是累了,没在意后背早就湿透,脸颊发红,体温升高。
更关键的,是那台“救命空调”。她们从40度的户外骤然进到22度的房间,一开就是三小时。当身体的热还没散出去,空调的冷气反倒将毛孔和汗腺紧紧锁住,热堆在体内出不来,最终酿成了悲剧。
两姐妹的遗体于7月20日运回台州。下飞机那天,是张母的60岁生日,本该是团圆,却成了骨灰盒的归来。
整个社区都沸腾了。“她们不是去西藏翻车,不是去泰国溺水,是中暑,活活热死的!”这句话在微信群刷屏。
很多人开始翻手机天气预警、百度“热射病”症状。更多人开始反思:我们是不是也在某个时刻,差点中招?
医生讲得很直白:“头晕、乏力、恶心是中暑初期。只要及时补水降温,一般没大事。真正危险的是‘热射病’,一旦核心温度超过40℃,意识模糊、抽搐、休克,是分分钟的事。”
广西医院曾收治一名25岁的快递员,送到时人已经抽搐,送进急诊室五分钟后脑死亡。他从早上七点送快递,一口水没喝,中午12点昏倒在电梯口,谁都没能抢回来。
2024年,全国中暑致死人数统计超过600人,其中超过六成为18-45岁的青壮年。他们不是不健康,只是不当回事。
阳朔的这场悲剧,是生活的一面照妖镜。
姐妹俩人品好,工作踏实,感情也深。每年合资带母亲体检、换季送她新衣,是街坊口中的“模范女儿”。她们活着的时候温顺体贴,死的时候却惊天动地。
张母在葬礼上哭着说:“我宁可她们懒点、脾气差点,也不想她们这么懂事就走了。”
她的哭声让在场所有人都沉默了。谁也说不出一句安慰。
2025年夏天,台州多个社区张贴了防暑海报,张晓张琳的名字也出现在了上面。志愿者走街串巷,向老人和外卖员发防暑包。街道干部说:“哪怕能救一个人,姐妹俩的死就不是白死。”
#优质图文扶持计划#有人问张母:“你还恨夏天吗?”她说:“我不恨夏天,我只恨人不懂得怕它。”
你以为的‘出汗解暑’,可能是身体求救;你以为的‘年轻扛得住’,可能是命在倒计时。
天气再热,也没你重要。出门前喝口水,戴顶帽,别穿深色衣服,不舒服就别硬撑。你不是铁打的,太阳也没开玩笑。
张晓那条蓝色丝巾,如今挂在母亲的客厅里,风一吹,就像两个姑娘还在招手。
夏天没错,是人错估了它的威力。
活着的人,记住她们的教训,就等于给自己留了一条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