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发警告,台高层喊话大陆:我们真不想动手
2025年7月,特朗普重返白宫半年,忙着挥舞关税大棒,却在台海问题上陷入两难境地。
日本对在台企业发出撤离警告,韩国明确表示不趟台海浑水,而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面对大陆的强硬回应,罕见地公开喊话,称不想与大陆对抗。
特朗普的政策从来以“美国优先”为旗号。2025年初,他宣布对包括日本、韩国在内的14个国家加征25%关税,试图通过贸易保护主义重振美国制造业。白宫的声明信函措辞强硬,警告各国若不配合,美国将进一步提高关税。
然而,这场关税战并未如特朗普预期般顺利。日本首相石破茂公开表示“深感遗憾”,韩国总统李在明则强调经济合作优先,拒绝为美国的地缘政治冒险买单。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让盟友离心离德,亚洲供应链面临重塑,半导体、汽车等关键产业的投资计划被打乱。
丰田汽车在美国市场的股价应声下跌4%,凸显市场对美日关系的担忧。特朗普站在风口浪尖,既要应对盟友的不满,又要面对中国在贸易上的针锋相对。
台海问题成了特朗普更大的难题。7月中旬,解放军东部战区在台湾周边展开大规模军演,58架次军机和9艘军舰覆盖海空域,舰机甚至逼近东沙岛20海里。
国台办和外交部接连发声,警告任何形式的“过境”美国都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挑衅。大陆的动作不仅是对台军“汉光41号”军演的回应,更是对赖清德计划8月“过境”纽约和达拉斯的直接警告。
特朗普政府内部意见分歧严重。一些顾问主张支持台湾,以巩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盟友体系;另一些则认为,中美贸易谈判是重中之重,不应因台湾问题节外生枝。美国智库兰德公司警告,若台海发生军事摩擦,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将面临断裂风险,台湾的经济命脉也将遭受重创。
赖清德上台以来,延续“台独”路线,多次宣扬“两岸互不隶属”,甚至将大陆定义为“境外敌对势力”。他推动的“17项策略”试图通过强化军演和外交手段巩固所谓“台湾主权”,却让岛内民意分裂。
民调显示,超过六成台北市民反对用纳税人的钱换取“过境”美国的待遇。赖清德的团队计划通过增购美制武器和波音客机来“安抚”美国,但特朗普的态度却愈发谨慎。
7月15日,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示,赖清德的“过境”申请符合美国政策,但未承诺安排高层会面。岛内媒体爆料,特朗普团队甚至考虑将会面地点改为夏威夷,以降低外交敏感度。这种冷处理让赖清德如坐针毡,他的“过境外交”计划面临流产风险。
日本的立场转变尤为引人注目。2月,石破茂访美时与特朗普达成表面和解,但7月日本政府对在台日企发出警告:若台海局势恶化,企业只能自谋出路。这一表态让岛内亲日派大失所望。
赖清德曾多次宣称“台日情同家人”,但日本的务实态度暴露了其优先考虑自身经济利益。东京金融圈的调查显示,四成在台日企已制定撤离预案,三成计划两年内缩减投资。日本经济高度依赖中国市场,2024年对华出口占其GDP的22%。
石破茂政府不愿为台湾问题冒险,尤其是在特朗普关税威胁下,日本汽车和半导体产业已面临巨大压力。
韩国同样选择了明哲保身。李在明上台后,明确表示除非“外星人入侵”,韩国不会介入台海问题。韩国经济对华依存度高达63%,2024年对华贸易顺差达450亿美元。
李在明政府加速与大陆的经贸合作,首尔的企业园区里,中韩合作协议接连签署。赖清德原本寄望日韩能在台海问题上助一臂之力,但现实让他陷入孤立。岛内媒体评论,赖清德的“台独”豪赌正让台湾成为“国际孤儿”。
岛内的政治风暴也在加剧。7月26日,民进党推动针对国民党的“大罢免”行动,试图削弱岛内唯一能制衡其权力的反对党。台北街头集会不断,蓝绿白三派支持者针锋相对,社会撕裂加剧。
然而,民调显示,54%的市民认为“大罢免”无助于台湾发展,赖清德的支持率跌至42%。前领导人马英九公开批评赖清德“执政无能”,指其政策将台湾推向危险边缘。
岛内民众的不满情绪高涨,尤其是在台风灾害频发、台军却忙于军演无暇救灾的背景下,民进党的施政能力备受质疑。
赖清德的喊话来得突然。7月底,他在接受《日本经济新闻》采访时表示,愿在“对等尊严”前提下与大陆交流,声称不想与大陆对抗。这番话与其之前的强硬立场形成鲜明对比,被岛内学者解读为“务实退让”。然而,大陆方面并未买账。
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回应:“‘台独’一日不除,台海一日不宁。”解放军的军演力度不减,山东舰和辽宁舰编队出现在西太平洋,模拟封锁演练震慑意味浓厚。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下调台湾地区主权信用展望,理由直指两岸紧张局势和外资流失。
特朗普的谨慎态度贯穿始终。5月,他曾在白宫记者会上提到“和平与统一”,引发岛内“弃台”疑虑。尽管其团队迅速澄清,称此言仅针对贸易谈判,但赖清德的焦虑显而易见。
7月,特朗普与习近平通话90分钟,试图为第三次中美谈判铺路,但台海问题始终是绕不开的雷区。美国《外交政策》刊文建议特朗普约束台湾,避免其挑衅导致“灾难性战争”。
特朗普政府内部的现实主义派逐渐占上风,五角大楼副部长提名人科尔比公开表示,台湾并非美国核心利益,承诺“保卫台湾”成本过高。这番言论进一步动摇了赖清德的信心。
台海局势的复杂性还体现在国际社会的态度上。拉美三国——巴拉圭、危地马拉、伯利兹——虽仍与台湾保持“邦交”,但态度暧昧。
巴拉圭总统公开欢迎赖清德访问,却不忘当面索要投资。联合国相关决议和全球主流国家的表态,让“一个中国”原则的国际地位愈发稳固。赖清德的“过境外交”不仅未能扩大所谓“国际空间”,反而让台湾的经济压力雪上加霜。2024年,台湾对大陆及香港的贸易顺差高达700亿美元,一旦大陆实施进口管控,台湾经济将面临重创。
这场博弈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大陆手中。解放军的军演不仅展示了军事能力,也向国际社会传递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。
台湾民众对和平的渴望愈发强烈,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对赖清德的批评:“花钱买武器,换来的却是危机。”
特朗普的关税战让盟友疏远,赖清德的“台独”冒险让台湾孤立,台海的未来似乎已写下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