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乌战争使美国认识到:与中国作战,有三个问题很难解决
俄乌战争自2022年爆发以来,已持续三年多,成为现代战争的一个重要案例。这场冲突不仅改变了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,也让美国重新审视其在全球军事竞争中的战略,特别是针对潜在对手中国时可能面临的挑战。
通过观察俄乌战争,美国认识到,在与中国作战时,三个关键问题难以解决:航母的生存能力、高超音速武器的防御以及持续作战能力的维持。
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军事优势和战略布局。
航母生存的困境
美国海军的11艘核动力航母是其全球力量投射的核心支柱。但俄乌战争暴露了大型水面舰艇在现代战争中的脆弱性。2022年4月,俄罗斯黑海舰队的旗舰“莫斯科”号巡洋舰被乌克兰使用“海王星”反舰导弹击沉,这一事件震动了西方军事界。
尽管“海王星”导弹射程仅约200公里,技术水平相对有限,但它成功证明了低成本反舰武器对大型舰艇的威胁。
相比之下,中国拥有更先进、更全面的反舰能力,对美国航母构成的威胁远超乌克兰对俄罗斯的挑战。中国的东风-21D和东风-26反舰弹道导弹分别具备1500公里和4000公里以上的射程,配备高精度制导系统,能够覆盖西太平洋大部分区域。
此外,中国还部署了YJ-12和YJ-18反舰巡航导弹,以及最新的YJ-21高超音速反舰导弹。这些武器的速度、射程和机动性使得美国航母战斗群的防御圈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。
美国航母战斗群依赖“宙斯盾”系统、标准-3和标准-6导弹进行防御。但这些系统主要设计用于拦截传统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,对高超音速武器的反应时间和拦截能力有限。
中国还拥有先进的侦察系统,包括高分辨率卫星和长航时无人机,能够为反舰导弹提供实时目标定位,形成“侦察-打击”一体化作战能力。
这种饱和攻击模式可能迫使美国航母在冲突初期撤离中国周边2000公里范围,严重削弱其对西太平洋的控制力。
美国并非没有应对措施。海军正在研发新型防御系统,如激光武器和电子战技术,以增强航母的生存能力。此外,美国也在调整作战策略,考虑通过增加无人舰艇和潜艇的使用来分散风险。
不过,这些技术尚未完全成熟,面对中国日益增强的反舰能力,美国航母的生存困境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高超音速武器的防御挑战
高超音速武器的出现改变了现代战争的规则。这些武器以超过5马赫的速度飞行,并能进行不可预测性机动,使传统防空系统难以应对。俄乌战争中,俄罗斯多次使用“匕首”高超音速导弹攻击乌克兰目标,2023年还部署了“锆石”高超音速巡航导弹,速度高达9马赫,射程约1000公里。尽管俄罗斯受经济和技术限制,未能大规模量产这些武器,但其战场表现已足以引起美国的高度警惕。
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的发展更为领先,已成为美国的主要威胁。中国的DF-17导弹搭载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,射程约2500公里,能够以10马赫以上的速度打击目标。YJ-21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则专为攻击航母等大型舰艇设计,其速度和机动性让现有防御系统几乎无从下手。
此外,中国还在测试高超音速空对空导弹,旨在打击美国的高价值空中资产,如B-21隐形轰炸机。这些武器的多样性和技术成熟度使中国在这一领域占据优势。
美国现有的防空系统,如“爱国者”和“宙斯盾”,对高超音速武器的拦截能力不足。这些系统设计时未充分考虑高超音速目标的超高速度和机动性,导致反应时间过短、拦截窗口极窄。
美国也在加速研发自己的高超音速武器,如AGM-183A空射快速反应武器和陆军的长程高超音速武器,但这些项目预计到2025年才能部署原型,全面作战能力可能要到2028年以后。
同时,美国正在开发滑翔阶段拦截器,试图提升对高超音速武器的防御能力,但技术难度和成本极高,短期内难以形成可靠的防御网。
高超音速武器的威胁不仅在于其破坏力,更在于其对美国军事威慑力的削弱。如果无法有效防御此类武器,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基地、航母和空中力量都将面临巨大风险,从而动摇其战略布局。
持续作战能力的薄弱
现代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前沿武器的性能,还依赖于后勤保障和工业基础。俄乌战争表明,持久战对交战双方的工业能力和供应链提出了极高要求。
乌克兰依赖西方持续援助才能维持作战,而俄罗斯尽管工业基础较强,但因电子产业落后和高技术武器的生产不足,作战能力受到限制。这为美国敲响了警钟:与中国作战时,持续作战能力可能成为决定性因素。
中国拥有全球最强大的工业体系。2024年,中国工业产值达到5.6万亿美元,占全球35%,是美国的2-3倍。自2019年以来,中国工业产值增长了37%,而美国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。在国防工业方面,中国以战时状态运作,武器生产速度远超美国。
据统计,中国采购高端武器的速度是美国的5-6倍,造船能力更是美国的230倍。这种工业优势意味着中国能够在冲突中迅速补充舰艇、导弹和无人机,维持长期作战能力。
近年来,美国工业空心化严重,供应链高度依赖海外。一旦与中国发生冲突,美国需要跨越太平洋维持补给线,距离和运输成本将成为巨大挑战。此外,美国的造船业萎缩严重,难以快速修复或建造大型舰艇。如果战争拖延,美国可能面临装备和弹药短缺的局面,而中国凭借其工业产能可以持续作战。
为应对这一问题,美国政府通过《芯片与科学法案》等立法推动工业复兴,试图提升半导体和关键零部件的自给率。 可重振工业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时间,短期内难以弥补与中国在产能上的差距。在持久战中,美国的持续作战能力将成为其最大的软肋。
面对俄乌战争暴露的三大难题,美国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应对。在航母生存方面,美国海军计划通过激光武器、电子战系统和无人舰艇提升防御能力,同时加强印太地区的基地建设,减少对航母的过度依赖。
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,美国加速推进ARRW和LRHW项目,并研发新型拦截器以增强防御能力。在持续作战能力方面,美国通过立法和投资推动工业回流,试图重建供应链的韧性。
不过,这些努力仍面临挑战。技术研发需要时间,工业复兴需要长期投入,而中国在这些领域的优势仍在扩大。至今,美国在航母防御、高超音速技术和工业产能方面的差距尚未完全弥合。
未来,美国必须加大资源投入,加快技术创新,并与盟友合作,才能在潜在的冲突中有效应对中国的挑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