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昂体育介绍

雪域60年巨变!“老西藏精神”铸就高原奇迹,今朝华章更璀璨!

藏北草原牧歌悠扬,藏南谷地青稞飘香,阿里高原格桑花开,雅鲁藏布江畔绿意盎然。2025年盛夏,西藏自治区迎来成立6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。

这片曾被称为“苦寒之地”的高原,如今跃动着蓬勃生机:风电点亮万家灯火,无人投递车穿梭于雪山村落,红外相机捕捉到120多只雪豹的矫健身影。这一切巨变的背后,有一种精神力量如高原上的阳光般熠熠生辉,那就是历久弥新的“老西藏精神”。

“老西藏精神”:雪域高原的永恒灯塔

在拉萨烈士陵园的展厅里,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诉说着一段峥嵘岁月。上世纪50年代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十八军将士挺进雪域高原,与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并肩战斗。

他们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,用生命和汗水孕育出“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战斗、特别能忍耐、特别能团结、特别能奉献”的“老西藏精神”。这五个“特别”,犹如矗立在风雪中的灯塔,照亮了一代代建设者扎根高原、建设西藏的征程。

“缺氧不缺精神、艰苦不怕吃苦、海拔高境界更高”——新时代的建设者们,正用他们坚实的脚步和无私的奉献,生动诠释着“老西藏精神”在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和磅礴伟力。

民族团结:石榴籽般紧紧相拥的情谊

走进拉萨市八一社区家史馆,“石榴籽之家”“艺术之家”的铭牌下,蒙藏融合家庭的何秀英老人深情抚摸着父亲的照片:“这是我父亲,一个蒙古汉子,当年参与创建八一农场,在这里扎了根。”

在这个西藏首家社区家史馆里,泛黄的物件和温馨的照片无声地讲述着40多个民族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故事。社区第一书记央曦欣喜地发现:“居民们争着问‘明年能轮到我们家上墙吗’?” 这份期盼,正是民族团结融入日常的鲜活注脚。

一根网线,跨越千山万水,连接起生命的希望。那曲市人民医院通过远程会诊系统,曾为27岁的卓玛解除了腹痛危机。十年间,七批131人次援藏医生在这里倾囊相授,带出了225名本地医疗骨干,开创了293项新技术。

医疗人才“组团式”援藏,如同春风化雨,让全国海拔最高的三甲医院焕发新生,奏响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嘹亮乐章。

援藏接力:一棒接一棒的深情守望

位于藏北羌塘草原腹地的那曲市尼玛县,平均海拔4800多米,年平均气温约-4℃,被称为“生命的禁区”。三年前,第十批援藏干部孙鹏踏上这片土地时,当地的文旅产业还是一片沉寂。

“走遍全县14个乡镇,带干部出去取经,请旅游博主进来宣传”——孙鹏的新思路打破了传统的“门票经济”模式,去年全县旅游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。面对艰苦的环境,他道出了所有援藏干部的心声:“高海拔、远离家人不算苦,一事无成才是最苦的。”

从1994年至今,中央已派出11批1.4万名援藏干部。他们一茬接一茬,薪火相传,从最初的“输血式”帮扶逐步转向“造血式”帮扶,在产业培育、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方面持续注入强大动力。

接过沉甸甸接力棒的第十一批援藏干部靳勇目光坚定:“‘老西藏精神’不能丢,也不会丢。我们会团结带领各民族干部群众,努力开创新时代西藏发展的新局面。”

时代脉动:高原发展的强劲心跳

在西藏尚厨炊具科技公司的现代化厂房里,95后技术经理向梓懿正全神贯注地调试着高原专用压力锅的核心部件:“这些锅能‘扛’住低气压,彻底解决大家的吃饭难题。”

为了攻克技术难关,他带领团队多次深入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寒牧区实地收集数据。大规模的惠民行动让118万件高原专用炊具走进千家万户,高原人家从此告别了“夹生饭”的困扰。

工布江达县川藏路揽投部,55岁的多吉次仁见证了高原物流的沧桑巨变:“20年前只送信件报纸,现在一天派送百个包裹。”更令人惊叹的是,无人投递车已开进雪域乡村,村民只需轻轻扫码,就能便捷取件。科技的光芒,照亮了高原的每一个角落。

能源革命同样在高海拔地区轰轰烈烈地展开。那曲欧玛亭嘎风电场——西藏首个100兆瓦级新能源项目,累计发电量已超2.2亿千瓦时,减排二氧化碳19万吨。牧民们冬季取暖,再也不必担忧断电的寒冷。

绿色画卷:守护地球第三极的生态屏障

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监测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,姜根迪如冰川熠熠生辉,黑颈鹤在广袤的湿地中悠然踱步。“天空地一体化”的生态监测系统覆盖了4.87万平方公里,如同智慧之眼,全天候守护着这片珍贵的净土。

“去年以来,我们的红外相机惊喜地捕捉到120多只雪豹的清晰踪迹。”那曲市林草局党组书记王明清介绍,分布在关键区域的14个智能监测点,构成了全天候的生态防护网。

阿里地区玛旁雍错湿地,巡护员占堆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湿地边缘,仔细巡查。这片曾出现退化的国际重要湿地,如今水草丰茂,黑颈鹤、斑头雁等珍稀鸟类重返家园。“守护湿地生灵,就是守护牧民的命根子”,占堆和他的89名同伴,日夜守护着这片生机勃勃的“水鸟天堂”。

山南市隆子县,连绵50平方公里的沙棘林宛如一条巨大的绿色长龙,锁住了风沙。74岁的桑旦老人清晰地记得,这里曾是“说话就掉沙”的盐碱滩。60年持之以恒的治沙接力,让昔日的沙尘笼罩之地,奇迹般地变身为守护家园的生态屏障。

文化根脉:雪域文明的传承与绽放

山南市扎囊县艺术展厅内,“辉煌六十年 雪域翰墨香”主题展览吸引着众多观众驻足。百余件精选作品串联起西藏60年的沧桑巨变:藏汉双语书法作品并立,诉说着文化交融;摄影镜头定格下拔地而起的崭新民房与现代化学校;美术作品则细腻勾勒出氆氇纺织等非遗技艺的独特韵味。

“每一张照片都像一本沉甸甸的时光日记”,退休老人拉珍在展品前久久驻足,从老式的传统织布机到融合创新的精美氆氇成品,她看到了“家乡实实在在的、翻天覆地的变化”。

西藏考古60年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样令人振奋。自治区文保所副所长夏格旺堆指出:“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,将高原人类活动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数万年。”位于海拔4600余米的梅龙达普洞穴遗址,其遗存年代早于5.3万年前,彻底刷新了世界对人类适应极端环境能力的认知。

玛不错遗址发现的早期渔猎证据,打破了人们对高原先民生产方式的固有想象。高原上发现的多元丧葬习俗,更是以无可辩驳的实物证据,印证了西藏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历史事实。

林芝市嘎拉村党支部书记边巴坐在如云的桃花树荫下,用香甜的酥油茶热情招待八方来客:“我们村最出名的不仅是这漫山遍野的桃花,还有那常开不败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花!”不远处,第八届尼洋旅游文化艺术节正热闹举行,各族群众亲如一家,欢快的笑声伴着激昂的赛马蹄声和响箭破空的呼啸,在巍峨的雪山之间久久回荡。

第十一批援藏干部靳勇站在尼玛县辽阔的高原上,目光穿越羌塘草原的无垠天地。他深知,自己接过的不仅是一份工作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。他轻声却无比坚定地说道:“‘老西藏精神’不能丢,也绝不会丢。它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。我们要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高原上,团结奋斗,共同谱写属于新时代的、更加辉煌的华章。”

清晨的阳光洒落,酥油茶的热气在藏式木桌上袅袅升起,糌粑团散发着熟悉的谷物香气。这种高原特色与内地茶饮的完美融合,恰如西藏60年波澜壮阔发展的生动写照——传统与现代在这里深情交融,各民族文化在这里美美与共,中华各民族的血脉在这里紧紧相连,共同绘就了雪域高原魅力无限的崭新画卷。



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意昂体育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© 2013-20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