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昂体育介绍

57年北京招待宴会上,毛主席请求添汤:这汤好喝,我就特殊这一次

1957年,在北京饭店举办的一场接待宴会上,一位颇有名气的厨师崭头露角。

众人都对他的厨艺赞不绝口,就连毛主席都打破了以往的饮食规律,意犹未尽地请求再添一碗汤:“这种汤我很喜欢喝,能再来一碗吗?”

这个厨师是谁?他的厨艺究竟有多么出神入化,让一向克制饮食的毛主席都为之赞叹呢?

“那我就特殊一次”

这名厨师的名字叫康辉,他在2002年被授予北京国宝级烹饪大师称号,是一代“粤菜宗师”。

1957年4月,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率代表团来华访问,得到了极高规格的接待。在北京饭店举行的接待宴会上,毛主席也参加了。而此次宴会的主厨之一,便是康辉。

康辉为了给这场宴会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,在宴会正式开始前,就把来参加宴会的每一个人的饮食习惯都做了调查,来准备符合针对性强、符合大家口味的菜肴。

到了宴会当天,果不其然,康辉精心准备的这些菜品深受大家的喜爱,毛主席在喝完康辉制作的冬瓜鱼丸汤后,更是赞不绝口道:“这份冬瓜汤甚是鲜美,能不能再来给我添一碗?”

低头一看,只见毛主席手中的那碗汤已经见了底。

一旁的服务员听后了忙说:“主席喜欢,喝多少都可以。”

说罢,便已经再盛好一碗。

一向克制饮食的毛主席会心一笑,笑道:“那我就特殊一次吧。”

“不特殊,每个客人都可以添的。您多用点我们才开心。”服务员忙说。

毛主席轻抿了一口热汤,风趣地回道:“搞特殊化不好。”

身为党的领袖、人民领袖,毛主席一向生活简朴心向人民,不仅穿衣服还带补丁,就连米粒掉饭桌上都要捡起来吃掉,吃完饭也总是用茶水荡一荡饭碗,将碗中的最后几粒米吃掉。

这一碗清淡甘甜的冬瓜鱼丸汤并不算高档菜肴,但毛主席却担心自己多喝一碗是“搞特殊化”,这一举动令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。

而康辉在得知毛主席对自己做的汤赞不绝口时,心里也甚是激动与欢喜。

那康辉做的菜到底是有多好吃呢?

越南第一任最高领导人胡志明很有发言权。康辉所创制的“脆皮鸡”,颇得胡志明的喜爱,甚至这道菜还成为中越两国人民亲密友谊的历史见证。

“脆皮鸡”由一只两斤重、没有产过卵的小母鸡制作而成,经特制后,鸡肉肉质鲜嫩美味、淳美鲜甜。胡志明每次访华都要点这道菜,倘若有时恰巧没有适合的小母鸡,就会颇感遗憾。

除了对“脆皮鸡”这道菜念念不忘外,胡志明对这道菜的制作者也很感兴趣。

1965年胡志明再次来华度假时,康辉被安排作为胡志明度假期间的私人厨师。这期间,胡志明经常到厨房里看康辉工作,还会站在一旁与其聊天,甚至吃饭时还会为康辉夹菜。

这让康辉颇为“受宠若惊”。刚开始康辉还比较紧张,一段时间后,他发现胡志明平易近人、和蔼可亲,心中的那份紧张慢慢消散,二人逐渐无话不谈,不知不觉中就成为了好朋友。

一次宴会之后,胡志明特意送给康辉一只象牙雕刻、神态憨态可掬的小象,康辉对此爱不释手珍爱备至。他把小象摆在自己的书桌上,时常小心地把玩欣赏,回忆这段特别的友情岁月。

一份美味的“脆皮炸鸡”,为胡志明和康辉搭建起了相遇、相识、相知的桥梁。可以说,康辉既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烹饪大师,也是中越友好友谊的见证人。

那么,康辉这一手出神入化的厨艺是如何习成的呢?

勤学苦练造就高超技艺

康辉1924年出生于广东顺德,广东顺德被誉为“厨师之乡”,他的父亲就是一位茶楼点心师。虽然家境不是很好,但父母很宠爱他,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。

不幸的是,温馨的家庭在他14岁那年破碎了。

1938年日军侵占广东,广东人民拿起手中的武器奋起反抗保卫自己的家园。只是,百姓手中的菜刀怎敌日军手中的大炮?康辉的父母在日本的炮火中去世了。还是少年的康辉面临着无父无母,无家可归的困境,他跟着别人一起背井离乡逃难到了上海。

当时许多人都喜欢吃粤菜,上海粤菜馆的生意很好,这意味着他们需要更多的粤菜厨师,于是,家乡是广东的康辉来到上海大东酒楼开启了他的学徒生涯。

当时上海的情况和广东也没差多少,战火纷飞的年代,身为底层学徒工的康辉饱经磨难。但他没有被悲惨的经历压垮,他拥有自己的梦想,他坚信自己可以成为一名厨师。

在当学徒的过程中,他不怕辛苦,勤奋好学,再加上他脑袋瓜也很聪明,平时很会察言观色,所以师傅很喜欢他,平时经常指点他,他的厨艺很快就超越了同时来的学徒工。

上海沦陷后,他又辗转来到南京,杭州等地学习。

待他认为自己的厨艺小有所成时,又回到了上海,进入了美华酒家。当时美华酒家的主厨是萧良初,为了不断进步共同学习,萧良初协同康辉和其他粤菜厨师成立了粤厨互助组织。

这个粤厨互助组织成员一共10人,被大家调侃称为“十兄弟”,其中康辉的年纪最小。

1955年,北京饭店进行扩建需要聘用一些有能力的厨师,萧良初特意推荐了康辉。于是,接下重任的康辉就来到了北京饭店,此时他没有想到,自己会一直在这里工作,直到退休。

身为粤菜厨师的优秀代表,康辉果然没有辜负萧良初对他的期待,在一众名厨大师中,康辉凭借高超的厨艺、和勤恳的工作态度脱颖而出。

他尤为擅长广东菜的烧烤、辣、卤、炸等烹饪技法,其烹饪特点就是在保持广东菜特点基础上,根据地区或人的口味上加以改变创新。

当然,除了擅长制作粤菜以外,康辉还会做地道的四川菜、通晓淮扬菜、谭家菜等菜系。他还常常他将各个菜系的烹饪技巧融会贯通,进行大胆创新,始终怀着一种尊重、借鉴的心态。

从他精心制作的“脆皮炸鸡”深受越南领袖胡志明的喜爱,到熬制的鲜美的冬瓜鱼丸汤让毛主席“再来一碗”,无不体现他高水准的精湛厨艺,他也因此名声大振。

就连对吃极为挑剔的宋庆龄,也拜倒在康辉的厨艺之下。

尽管宋庆龄家中配备了厨师,但身为“烹饪高手”的她还是经常自己亲自下厨。在客人来访时,她还会自己亲自制作菜品订单,有时也会请康辉为她制作宴席。

尤其是康辉制作的粤菜,深得宋庆龄情有独钟。宋庆龄祖籍广的,对家乡的粤菜有一种特殊的情感,而每次吃到康辉制作的粤菜时,她都会不禁想起家乡。

其中,她最喜欢的就是康辉做的“酒烤比目鱼”,这是康辉帮她制作宴席中必备的菜品。

另外,当时中央举行的很多重大活动都会让康辉来当主厨。

有一次,上万人参加的全国劳模招待会要在人民大会堂召开,康辉为了让所有的人都吃好吃饱,一番琢磨后,他决定做“大锅菜”。

“大锅菜”名副其实,就是用大锅制作,把泡好的粉条、豆腐、白菜、切好的肉片以及制作好的肉丸子等材料放到大锅里进行炖煮,有荤有素,营养丰富,解决了众人口味不一的难题。

从此,“大锅菜”就出现在了北京饭店的菜单上。直至现在,还有很多饭店会制作“大锅菜”,北方人尤为喜欢,在寒冷的天气吃上一份汤汁浓郁的大锅菜再幸福不过了。

1961年,康辉被委以重任,到中南海给毛主席当家厨。

而这期间,最让康辉印象深刻的事是什么呢?在康辉看来,那必定是1962年的年夜饭了。每每回忆起1962年毛主席的那顿年夜饭,康辉都会不禁对毛主席勤俭节约的品格深感敬佩。

当时,毛主席邀请了溥仪、章士钊等人,但毛主席只交代厨师做了辣椒、苦瓜等几碟小菜,主食就吃大米饭和馒头,唯一能撑场面的,或许就是桌上那一瓶葡萄酒了。

没有山珍海味、没有玉盘珍馐,只有这简朴至极的几道家常菜,这样规格的年夜饭又怎能不令康辉印象深刻?

大胆创新满载荣誉

在北京饭店工作的这些年里,康辉和其他的粤菜名厨共同努力发扬粤菜,让北京饭店的菜系形成了川、粤、淮、谭四大名菜的格局。

要想成为一代名厨只是勤学苦练是远远不够的,还要进行大胆创新。康辉都做到了。

除了学习国内的烹饪技法,他还去海外参加烹饪博览会。在1982年至1984年期间,他远赴法国去交流切磋厨艺,在为各国进行中国名菜烹饪表演的同时,还学习其他国家的烹饪技法。

1982年,康辉成为法国名厨协会第一位中国厨师会员,还获得了“烹饪大师”的称号,这个称号是国内首次获得西方烹饪界的最高荣誉。

1988年,康辉担任世界烹饪大赛的评委,被国外媒体称为“中国料理第一人”。

此外,康辉还毫无保留地去培养徒弟,为徒弟细致地讲解每一道菜,手把手地教怎样掌握火候或者放调料,为我国的烹饪行业培养了许多人才。

其中,最为出名的接班掌门弟子便是田润福了。康辉和田润福的师徒情谊长达40多年,当年因为一碗水,康辉才做出了收田润福为徒的决定。

当时康辉感冒初愈来厨房巡视,在巡视的过程中,他嗓子不舒服,清了清嗓子,被正在打扫卫生的田润福听到了。尽管田润福在之前没有见过康辉,不知道这个长者是谁,但他还是去倒了一碗热水端给了康辉。也正是因为他这个善意的举动,两人开启了他们的师徒情谊。

康辉在带领田润福的时候,经常对他说:“在不失去本方菜风味的前提下,可以吸收其他菜系的长处进行改良创新。”田润福将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。如今的田润福将康辉那种善于创新、不断融会贯通的做事风格继承了下来,并且发扬光大,传授给自己的徒弟们。

2005年,康辉选出数十名家乡顺德籍的厨师作为嫡传弟子,开创中国当代餐饮业拜师收徒典礼仪式的先河。他培养的徒弟皆以成才,成为烹饪高手,为我国粤菜行业增添了新的力量。

2012年,康辉师傅被选入《国家名厨》大师篇。

总结

诸多荣誉都是康辉曾经洒下的汗水的见证,他凭借着扎实的功底,将各个菜系的烹饪技法融会贯通,勇于创新,改进的一道道精美的菜肴被众多粤菜厨师采纳。

14岁背井离乡,从酒店学徒到粤菜的一代宗师,康辉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写下了一段传奇。

他是粤菜行业一颗闪亮的明星,是我们的骄傲!



Powered by 意昂体育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© 2013-20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