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动态

日本政要集体参拜靖国神社 石破茂回避历史责任

2025年8月15日,东京武道馆的追悼仪式上,日本首相石破茂首次提及“对战争的反思与教训”。然而,这场时隔13年的“反省”秀,却被同一天的另一幕彻底撕裂——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踏入靖国神社的鸟居,成为石破内阁首位参拜阁员。香炉青烟中,14名甲级战犯的灵位静静伫立,而62%的日本民众在民调中支持首相参拜,仅42%承认太平洋战争是“侵略”。这场集体失忆,让世界再次看清:日本的历史认知,正站在危险的岔路口。

政客的香火:选票与扩军的双重赌局

小泉进次郎的参拜绝非“个人信仰”。作为前首相小泉纯一郎之子,他延续了家族每年8月15日向靖国神社“打卡”的传统。2025年,他更以新任农林大臣的身份,将参拜升华为政治表演——右翼媒体全程直播,70名国会议员集体“拜鬼”,首相虽未亲至,却以“内阁总理大臣”名义供奉祭品。这种“代拜”操作,被东京大学教授山田太郎一针见血:“他们根本不在乎历史,只在乎选票。”

选票背后,是更危险的扩军图谋。2025年日本国防预算突破GDP的2%,与美国签署《互惠准入协定》,允许自卫队在美军基地部署导弹。石破茂政府一边高喊“和平发展”,一边将《防卫白皮书》中“中国威胁”的表述从48次激增至68次,甚至将中国的军事现代化污蔑为“系统性威胁”。靖国神社的香灰,成了军国主义复活的遮羞布。

国际社会的警钟:从柏林到北京的对比

在柏林勃兰登堡门前,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群静静矗立,德国每年投入数亿欧元赔偿受害者;而在东京靖国神社内,“游就馆”展览却将侵略战争美化为“解放亚洲”,东条英机等战犯被包装成“民族英雄”。这种截然相反的纪念方式,折射出德日两国对历史的根本态度。

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指出:“日本政客参拜靖国神社,是对历史正义的严重挑战。”韩国民众更是以烛光游行回应,首尔市民团体“历史正义行动”直言:“若不解决历史问题,两国难以建立真正面向未来的关系。”俄罗斯则以“教育日方”的强硬态度,要求其承认对亚洲国家的罪责。国际社会的连锁反应,让日本陷入“经济依赖中国,安全对抗中国”的畸形格局——稀土供应60%依赖中国,却配合美国“印太战略”扩军;水产品禁令刚解除,又因核污水排放遭全球声讨。

民意的撕裂:62%支持参拜背后的历史健忘症

东京街头,62%的民众支持首相参拜靖国神社,但仅42%承认太平洋战争是“侵略”。这种认知撕裂,源于日本右翼对历史的长期扭曲。教科书将“侵略中国”改为“进入大陆”,删减南京大屠杀描述;前首相安倍晋三在“主权恢复日”演讲中,带领与会者高呼“天皇陛下万岁”,复辟军国主义的野心昭然若揭。

然而,反对的声音始终存在。东京市民团体“烛光之会”连续16年每日抗议,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多次公开批评参拜行为,甚至在2025年世界和平论坛上疾呼:“日本必须对侵略历史持续保持歉意,彻底谢罪和忏悔。”这些声音虽微弱,却如烛火般照亮历史的真相——正如80年前东京街头欢呼“终于不用死了”的民众,80年后的今天,有人举着“别让历史重演”的标语,守护着人类最后的良知。

德国的启示:从“受骗论”到“负面记忆”的文化转型

对比德国,日本的历史反思显得苍白。德国通过《反纳粹与反刑事罪法》禁止美化纳粹,将大屠杀纪念碑群建在市中心,用法律和教育彻底切割极权主义。而日本至今未对侵略罪责进行全面赔偿,右翼教科书将战争描述为“自卫”,甚至鼓吹“核武装论”。

这种差异,源于两国对“羞耻”与“罪责”的不同认知。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主张“公共领域对话以避免极权重现”,而日本知识界却陷入“自虐史观”与“受害者叙事”的泥潭。东京大学教授丸山真男曾指出:“日本必须通过道歉与赔偿实现和解。”但现实是,靖国神社的香灰越烧越旺,而历史的真相却越埋越深。

未来的抉择:香灰散尽,还是重蹈覆辙?

2025年,是日本战败80周年,也是其站在历史三岔路口的关键节点。石破茂政府若继续在靖国神社的香雾中迷失,将彻底失去亚洲邻国的信任;若能像德国那样直面历史,用行动取代口号,或许还能为日本赢得一丝尊严。

东京街头的烛光仍在闪烁,柏林的纪念碑群静默矗立。历史不会重复,但总会押韵。当小泉进次郎们跪拜战犯时,他们或许忘了:一个不敢正视历史的民族,永远无法走向未来。而世界的眼睛,正紧紧盯着靖国神社的每一缕青烟——那里面,藏着日本的选择,也藏着人类的未来。



Powered by 意昂体育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© 2013-20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