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曾比较难觉伤害,高叶刚引发质疑,再遭《南京照相馆》演员反对
票房突破一亿,口碑也炸裂,原本《南京照相馆》可是暑期档里最稳妥的赢胜者呢。
刚火起来没多久,片方自己就先报了个“内部矛盾”,真是巧得让人哭笑不得。
只用一句话高叶就把女主说得有模有样,紧接着王真儿有一句话,把观众给搞懵圈了。
先看“导火索”
高叶在采访里轻声说:“太年幼的小朋友,嘿嘿,不太合适看这个电影,等他们长大点再说。”
她没大喊,也没装情绪激动,纯粹就是那种挺自然的好意提醒,挺顺嘴的,说得挺舒服的。
听着就像是长辈在劝你:“孩子,别喝冰水哈,说不定会拉肚子。”这话,挺正常的对吧?
说起这部电影,讲的就是南京大屠杀嘛,那场惨得人心碎的血腥历史就那么摆在眼前。观众的情绪反应和演员们要怎么去保护自己,完全不是一个路线儿。
网友立刻炸了
评论区里,挺明显地分成了两拨人,反应得特别快。
有一部分人在支撑,坚持觉得孩子看不懂,吓坏了也没必要,留点余地让他们慢慢长大了再接触也没问题。
有人立马就不高兴了:“日本鬼子杀人不会问你几岁吧?在温室里长大的花长不成参天大树。”
有人干脆讲起自己家里的经历:小时候看过纪录片《南京大屠杀》,晚上被吓得哭得稀里哗啦,但那股恨意一点都没散去,反倒变成了骨子里的东西。
在他们心里,这种话题不能拖延,得让孩子早点懂得什么是国耻、家仇。
王真儿反手一刀
事情还没过去多久,扮演赵宜芳的王真儿就亮相了。
对于这类问题,她嘿嘿一笑,回应道:“不管哪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能看。”
你说巧不巧,这话跟高叶那会儿说的简直别扭得很。
在同一个剧组里,两位演员,短短几天时间,却似乎给出了两个南辕北辙、完全不一样的答案,真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。
看得观众一下子就傻眼了:你们到底算一个团队,还是在拍两套不一样的剧本?
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公关翻车
要是搁到任何行业,这件事儿都算是一场公关闹剧。
其实,人们并非反对演员表达不同看法,主要是在宣传阶段,针对同一部作品,得保持基本的宣传口径一致,别让人觉得有歧义或者混乱。
内部还可以有争执,但在外头的是一个团队。
现在倒好,你一句我一句的,结果观众的注意力完全从电影的剧情上跑偏了,直接盯着“看主演你来我往”这事儿。
为什么会这样?
大概是宣传部门没提前做好点调查和准备工作吧。
一般来说,等到大片要上映之前,电影公司都得提前准备好问答稿,尤其是涉及一些敏感内容的部分呀,哪些问题该怎么回答、哪些立场要特别注意别搞得尴尬,都得心里有个谱儿。
这次大概是沟通出了问题——王真儿完全没搞清楚高叶说过啥,就凭自己的一套理解随意答了。
观众自然不愿意帮你打圆场,他们心里想的就是:这部电影连主要创作者都没达成一致,我还听谁的?
到底该不该让孩子看?
不谈两位演员的看法的话,这个问题确实没有个绝对的答案。我身边就有个朋友,孩子十岁,喜欢看抗战片,看得热血沸腾,还会跑来问一些历史细节,像这样的可以带孩子去感受一下历史的沉重。再说另一个朋友家里十三岁的小孩,看了个稍微血腥点的镜头,结果半夜都做噩梦——所以,如果强行让孩子去看,就挺折腾的。所以,唯一的标准,就是两个:
关于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呢,主要看他能不能接受那些血淋淋的场面。
家长的引导功夫很关键,别让孩子自己拼凑理解,要及时给讲清楚、做疏导。
历史不能推迟,方式可以商量
高叶偏向保护的立场,而王真儿则更倾向于直面问题。两者各有道理,没有绝对的对错,主要是宣发这边没把声音统一起来,硬让观众看出了一场“没对比就没伤害”的演出。
历史的真实必须得传递出去,怎么传、什么时候传,还得看孩子的表现。特别是像这种沉重的话题,可能需要一次“精心安排的震撼”,别随便扔到影院里去。
这事儿给片方的课
涉及敏感内容的话,得保持一致的说法,别让演员在外头搞得天花乱坠,乱说一通。
观众的心情和演员的立场不在一个层面上,咱得考虑到整体的舆论氛围,回答得要照顾到公众的感受。
别把宣传期当成什么“随意说说”来对待,现在是社交媒体的时代,一句话说出去,可能就引发一场激烈的争论。
《南京照相馆》还在热播中,但“高叶提醒别着急,王真儿则建议赶紧行动”的话题,已经抢在剧情之前成了热议的焦点。
就像打仗一样,敌人还没开始动手呢,你自己这边已经先互相开火了。
观众看得热闹哩,可片方心里却凉飕飕的,真是怪尴尬。
所以说,电影的票房能冲多高还说得过去,可团队在关键关头能不能团结一致,那可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