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外长惊人坦白:俄乌战事独自陷绝境,无人能救咎由自取?
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最近说了句实话,让人多少有点意外:战场上,我们一个盟友都没有。这话听着扎心,毕竟外界总说俄罗斯“盟友遍天下”,从集安组织到中、伊、朝,名单拉出来不短。
这种“盟友环伺”与“孤军奋战”的强烈反差,究竟是怎么回事?这不光是当下俄罗斯的困境,更折射出21世纪国际结盟的现实逻辑。纸面上的承诺,和战场上的实际行动,有时会是天壤之别。
兄弟的“集体沉默”
先看看俄罗斯最核心的军事联盟,集体安全条约组织(CSTO)。这是个白纸黑字写着互助条款的正式军事联盟。然而,自2022年2月俄军全面进入乌克兰以来,这个组织里的成员国,从白俄罗斯、亚美尼亚到哈萨克斯坦,无一派遣正规军参战。
这种“集体沉默”并非偶然。亚美尼亚自身正忙着处理与阿塞拜疆的冲突,反过来还抱怨俄罗斯不够给力。中亚三国,哈萨克斯坦、吉尔吉斯斯坦、塔吉克斯坦,更关心的是国内反恐和稳定,压根无意卷入一场远方的冲突。
至于白俄罗斯,它需要将重兵部署在与北约及乌克兰的边境线上,还要处理内部事务。这些国家各有各的算盘,不愿为俄罗斯“火中取栗”,暴露了该组织与北约第五条款的根本性差异,成了无法有效行动的“纸面联盟”。
“伙伴”的算盘
再来看那些非正式但关系密切的“战略伙伴”,比如中国、伊朗、朝鲜。它们对俄罗斯的支持,却都严格停留在“非战斗”层面,这背后其实是一笔清晰的经济账和战略账。
例如中国,今年双边贸易额增长了11%,但始终坚持不提供任何直接军事援助。这种立场非常明确。伊朗虽然提供了无人机技术,但其自身也受西方芯片制裁的掣肘,生产能力有限,加之其在中东面临的复杂局面,更不会派兵介入。
朝鲜则提供了炮弹,有传闻称今年年底可能会出现上万名朝鲜“志愿兵”,但这更像是与俄罗斯进行能源和技术交换的交易,而非无条件的战略支援。印度作为俄罗斯能源和武器的重要买家,也始终奉行中立,不愿因此得罪西方国家。
这些国家利用俄罗斯被制裁的契机,获取经济利益,或进行有限的技术、物资交换。但它们都有底线:绝不卷入直接军事冲突,以免引火烧身,影响本国核心发展议程,或招致更严厉的国际制裁。
乌克兰为何不孤单
与俄罗斯的“盟友困境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乌克兰的西方盟友们表现出更强的行动力。起初从轻武器,到后来的坦克,再到近期西方援助的F-16战斗机,援助不断升级。
即便今年初美国总统特朗普就任后,释放出可能减少对乌援助的信号,欧洲国家也迅速主动凑钱,加码军援,确保对乌支持不中断。这种反差根源何在?
西方国家普遍将俄罗斯的行动视为对自身安全的直接威胁,尤其是波罗的海国家和波兰。它们认为援助乌克兰等于在保卫自己,从而形成了强大的行动共识。
而俄罗斯的“盟友”们,则普遍将这场战争视为俄罗斯与西方地缘政治的争夺,甚至是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。这种认知差异,使得俄罗斯的盟友们缺乏道义感召力,也难以找到介入的合法性与道义立场。
笔者以为
拉夫罗夫“没有盟友”的感叹,实际上揭示了俄罗斯所依赖的联盟,本质上是基于短期利益交换的松散集合体,而非基于共同安全威胁的行动共同体。普京虽然赌定能比西方和乌克兰坚持得更久,但他首先要独自面对联盟失效所带来的巨大消耗。
俄罗斯经济在2023年已全面转向战时轨道,军费开支占财政收入的30%,军工复合体急剧扩张,甚至连民生部门预算都受挤压。开战半年就损失了2500辆坦克,其中四分之三毁于无人机,人员伤亡也超过20万。
虽然普京今年第五次当选总统,巩固了其长期战争策略,并继续坚持以占领领土为谈判前提,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能轻易摆脱国际孤立的困境。这场战争不仅是俄罗斯军事和经济的试炼场,更是其外交与联盟战略的一次彻底失败。
它证明了在现代国际关系中,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和清晰、对等的安全承诺,所谓的“战略伙伴关系”在战火面前,终究是不堪一击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