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枚导弹封锁出入口,伊朗总统受伤,哈梅内伊是否终于可放心
7月13日,伊朗媒体突然放出个大料:就在一个月前,也就是6月16日,以色列对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会场展开了精准打击,六枚导弹把大楼的所有入口都堵死了。总统佩泽希齐扬在混乱中撤退时,腿部受了点轻伤。
这次看得像一部好莱坞大片似的暗杀行动,手段跟2008年以色列刺杀黎巴嫩真主党头目那会儿的一模一样。
挺耐人寻味的,消息偏偏在伊以停火20天后才露出:这时候哈梅内伊因为停火的决定威望掉得一塌糊涂,而总统的遇难经历,反倒变成了团结民心的意外武器。
伊朗曝光暗杀过程的原因,伊朗的情报漏洞
伊朗选择在这个关键时刻揭露以色列暗杀的细节,也许是为了巩固哈梅内伊的地位。
照伊朗法尔斯通讯社的详细报道来看,这起袭击是在6月16日大清早,地点正好在德黑兰西边发生的。
不过,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正忙着在一座政府大楼的底层开紧急会议,像总统佩泽希齐扬、议会议长加利巴夫和司法部长穆赫塞尼-埃杰伊等重要官员都到齐了。
以色列军方的情报果真吓人,六枚导弹或火箭弹直接冲着建筑的主要出口来了,一下子断掉电源,还顺带封住了大家的逃生口。像这种“瓮中捉鳖”的套路,摩萨德向来拿手,2008年他们就在叙利亚用类似招式解决掉了真主党指挥官伊玛德·穆格尼耶。
危机时刻,大家沿着事先安排的紧急出口迅速撤离。现场一片混乱,几个人在慌乱中受了伤,总统佩泽希齐扬腿部被划伤。
要不是走了那条隐秘通道,伊朗核心高层估计都得全军覆没。遭袭以后,伊朗马上着手展开自查,这么精准的信息,八成是里头有熟人帮忙通风报信。
这回暗杀事件的爆出来,时机实在蹊跷。6月24日,伊朗跟以色列刚打完十二天的恶仗,伊朗那边可是伤筋动骨:核设施被狠狠打击,革命卫队总司令和总参谋长都没保住性命,还有好几个核科学家直接被盯上带走了命。
哈梅内伊的最高领袖身份,突然宣布停火,结果引来了国内那些硬派的猛烈抨击,说他是“软弱投降”。这下他在政治上的威望跌到谷底,反对派趁机在巴黎举行集会,高喊着“推翻神权统治”的口号。
在这个权力岌岌可危的关键时刻,总统遭遇袭击的消息像一剂强心针,不仅缓解了国内的矛盾,还把民众的愤怒引向了以色列。哈梅内伊凭借一则旧事,巧妙地化解了执政上的危险。
更隐晦的较量其实是牵扯到美伊之间的关系。7月12日,伊朗外长阿拉格奇突然爆料,说美国正通过阿曼紧急施压,希望重新启动核协商。不过,伊朗已经表明态度:只有美方保证“谈判失败不代表会再受到攻击”,他们才会考虑回到谈判局面。
此刻曝出以色列暗杀总统的消息,无疑成为谈判中加分的筹码,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。
这次袭击把伊朗国家安全体系的漏洞一下子暴露在了大家眼前。
摩萨德能掐准高层开会的时间和具体位置,这事说明伊朗的情报系统怕是被人摸得门儿清。虽说这几年伊朗也抓了不少间谍,可多数都是小角色,大佬这块的漏洞还是没补上。
这种情报上的难题,跟当时的社会结构关系挺大。1979年伊斯兰革命一来,伊朗的工业发展一飞冲天,出来了一批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城市中产阶级。
长年受制裁,这帮人没捞着啥经济好处,心里头早就憋着气。英语外语溜得很,国际那一套门儿清,就成了摩萨德盯上的香饽饽。
更棘手的是,这两个国家在技术上有着不小的鸿沟。以色列那网络战团队,水平在中东数一数二,都能悄悄潜进伊朗的加密通信系统。可伊朗这边网络安全还得靠俄罗斯那一套老设备,别说升级,光防护就比以色列落下起码两代。
这次袭击之后,革命卫队情报负责人已经被暗中停职接受调查,不过,那些根本性的问题,可不是把人换了就能搞定的。
这件事曝光的影响,伊朗的未来走向
有点讽刺哈,这场刺杀没成功,结果反而让哈梅内伊把原本不太稳当的政权给抓得更牢了。
袭击详情一曝光,伊朗老百姓立马掀起了一波前所未有的爱国热情。原本一些经常挑政府毛病的人,现在也扭头站到了一起,全国不少地方都出现了反以色列的游行。
伊朗面对危机时,民众团结起来的现象在他们的外交史上其实不稀罕。还记得2020年苏莱曼尼将军遭到美军暗杀那会儿,哈梅内伊的支持率不跌反涨。
这次总统出事,也让大家的民族自豪感一下子被点燃了。德黑兰大学的民意数据显示,停火后哈梅内伊的支持率掉到31%,可事故消息一传开,这数字直接涨到了67%。
就连那一直靠美国资助的伊朗全国反抗委员会,呼吁“推翻神权”的号召也立马变得没人理睬了。在巴黎的集会现场,拉贾维主席几乎没人搭理,跟德黑兰街头那么多涌动的群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真是挺有意思的反差。
暗杀事件让各大强国都揪心不已。7月12日,一架俄罗斯的伊尔-76运输机刚从德黑兰的梅赫拉巴德机场起飞,没多久军用区就传来阵阵猛烈的爆炸声。
俄方虽然嘴上不承认在运送武器,可一些专家推测,运的东西很有可能与苏-35战机零件或者S-400防空系统配件相关。俄伊两国军火关系越发紧密,明显是琢磨着趁机把在中东的话语权搞大点。
美国现在的日子也挺别扭的。特朗普那届政府不是被爆出来吗?说是在6月准备对伊朗核设施动手前,背地里早就漏了风,这动静一传开,行动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。后来伊朗往美军基地扔导弹,结果这消息也提前“递了个信儿”,美方那防空系统一早有准备,拦截起来轻轻松松。
这种你来我往的“默契劲”,在国会那边可没落个好,弄得特朗普不得不再放话要发起攻击。美伊这对儿关系,时而硬碰硬、时而又带点暧昧不清,说到底也把美国在中东这块的政策尴尬劲儿给暴露得明明白白。
乍一看,总统遇袭仿佛让哈梅内伊重新得了民众的信任,实际上底下那摊烂事一点也没消停。经济那头,制裁压得通胀率冲到48%,好多年轻人找不到饭碗,失业率嗖嗖地窜过30%;军事情况也不咋地,空军还坐着40年前那F-14老飞机,防空系统一不小心就被以色列打穿了。
还有一件不能忽视的事,就是间谍问题。伊朗的“圣城盾牌”反间谍行动虽然搞了一阵子,抓了700多个人,可事实是,伊朗内部还是有内奸潜藏着,情况没想象的那么简单。
要是内鬼再泄密,让以色列对伊朗高层又来一轮轰炸,那伊朗根本扛不住这个打击。再说了,内奸要是不全抓到,哈梅内依随时都有可能暗遭暗杀,这日子实在难熬。
更让人头疼的,还是路线上的争执。温和派认为应该与美方缓和关系,争取解除制裁,而强硬派则坚持要核武自卫。哈梅内依去年10月曾说过:“要让敌人看到伊朗的实力和决心”,可12天的战争就证明,光喊口号是不够的,实力差距摆在那里。
军购问题更尴尬:买俄罗斯苏-35会被美国连带制裁,看上中国的歼-10CE,可是得好几年才能用得上。偏偏以色列那边的F-35I随时都有可能卷土重来。
德黑兰防务论坛传出消息称,伊朗或许会放弃整体采购的做法,改为向中俄购买雷达和导弹技术,采取“自主研发加引进”的折中策略。
这次未遂的暗杀行动,暂时稳住了哈梅内依的权力,可是真正的考验才刚拉开帷幕。借助外部威胁激发的爱国情绪终究会慢慢减退,美伊核协议的谈判也还没谈妥,内鬼还没彻底清查完,至于以色列,随时都有可能再次暗杀伊朗的高层。
谁都说不准伊朗未来会怎么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