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品展示

韩国游客扎堆上海,吃喝痛快后为何有人直呼后悔

840万韩国游客,像一锅沸腾的火锅,端上上海街头,热气腾腾、吵吵闹闹。你信吗?我信。真不是段子,谁三更半夜在外滩路边溜达,都会被一堆韩语包围,感觉自己像穿越到首尔地铁。前两天我看见韩国小姐姐举着自拍杆,水果摊前一口气买走三斤苹果,还顺带请老板“撒点儿盐”——她说,这比在家乡超市买两根香蕉还划算。

头一次见到韩国游客在海底捞吃西瓜能吃到扶墙出门,旁边小哥还一本正经地跟我掰扯,“你们这西瓜自由,太爽了。”说白了,就是韩国物价把人逼成了吃货难民,抢着来上海薅羊毛。别跟我讲他们年薪二十万人民币,那数字听着像彩票号码,真让你去首尔买个西瓜,你就知道什么叫肉疼到怀疑人生。

他们不是来追泡菜和炸鸡的,别再用老眼光看人。韩国年轻人一进上海,什么泡菜、炸鸡,通通靠边站,让位给羊肉串、小龙虾和火锅。韩语点评区里,全是“上海小吃杀疯了”,大众点评的热门餐厅,排队能排到地铁站口。谁信?我信,因为我亲眼见过一群韩国小哥在南京东路边争相合影,背景不是东方明珠,是油滋滋的烧烤摊。

如果你问他们为啥来得这么猛,答案很简单:免签政策像开挂,首尔飞上海两个小时,机票价钱还没在家吃一顿烤肉贵。在韩国,水果和肉类成了奢侈品,哪像在上海,十块钱三斤苹果,红烧肉一大盘才三十多。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圣诞老人,只有账单和压力,上海的美食和物价成了他们逃离现实的“世外桃源”。

上海商家比谁都聪明。韩文菜单、韩语服务员、点评区开韩文分区,火锅店老板都偷偷学两句韩语,搭讪起来比本地人还溜。奶茶店、烧烤摊,甚至连小便利店都在卷服务,谁家能先把韩文招牌挂出来,谁就能多抢几个韩国回头客。有人说上海老板精明,我看就是懂得“抓住人心”。

当然,韩国游客不是全都乐呵,热闹背后也有小情绪。上海本来人就多,韩国人一扎堆,外滩、豫园、小吃街都快挤成了大型生存挑战。拍个照得排队,吃顿饭要等号,韩国小哥刚下飞机的兴奋劲,几天后就被人海“拍”成了小咸鱼。朋友圈里开始冒出吐槽:“体验感不如想象,回去得歇歇。”

这些“后悔”,我一点不陌生。小时候放学排队买炸鸡腿,等半天才发现前面的人买光了,嘴里骂骂咧咧,心里还惦记着第二天继续排队。韩国游客抱怨归抱怨,下一波机票还是抢得飞快。真有不想来的吗?我看嘴上说着不要,身体很诚实。

要说最有趣的,还是中韩两边的心理拉扯。韩国人觉得来中国吃喝便宜,上海人又要想办法“招待好”这群外来的吃货。你说这是文化交流?我觉得更像美食外交。谁服务细致,谁抓住了消费心思,谁就能让游客多留一会儿。免签只是大门,门里门外的体验才是更重要的。

有时候,站在南京路看韩国小哥边吃羊肉串边直播,心里头莫名生出点同情。韩国青年工资看着高,生活压力一点没少。中国的物价和选择,成了他们逃离“996”和高房价的短暂港湾。你说,世界变没变?变了。吃饭成了社交,旅游成了心理疗愈。

我朋友还给我讲过一茬,去年有个韩国球迷来上海看亚冠,结果比赛没进球,回头在小吃摊上连炫三串羊肉串。他说,球赛没劲,小吃顶事。这种混搭,只有在上海才有。韩国体育迷、吃货、还有想省钱的普通人,统统混成一锅乱炖。

说实话,上海也不是没短板。人太多,服务跟不上,游客体验感直线下滑。你要指望所有韩国人都发朋友圈夸上海,那只能是童话。现实是,有人喜欢热闹,有人嫌太闹腾。体验和期待的落差,中韩两边都在消化。

别忘了,这股“韩流”背后,藏着经济、社会和心理的多重密码。韩国社会压力大,年轻人焦虑,来中国吃顿饱饭都成了小确幸。上海的吸引力,既是物价的胜利,也是城市软实力的考验。免签政策放开,谁能把“流量”变“体验”,这才是考验。

每次路过豫园,看着一水儿的韩国游客举着手机打卡,心里总会想,等风头一过,这些人会不会还想再回来?你说他们是来薅羊毛的,其实更多是来找“喘息”机会。人嘛,都是这样,哪里舒服往哪钻。

看到这里,谁还没在外地吃过几顿便宜小吃,拍照发圈显摆一把?上海和韩国游客这点事儿,和咱们平时抢特价、薅羊毛,真没啥两样。倒是我现在越来越想知道,明年会不会有东京人、巴黎人也跟风来上海体验“西瓜自由”?

说远了。你有没有被韩国小哥在路边直播吓到过?还是在火锅店抢过最后一盘羊肉?留言聊聊,我在评论区等你。别忘了点个关注,下回说不定我就写你了。上海的故事,每天都在变,你的也能成爆款。



Powered by 意昂体育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© 2013-20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