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0万买堆废铁?中国拆开瓦良格号瞬间,埋藏20年的密码曝光
1998年,中国花2000万美元从乌克兰买下一艘锈迹斑斑的“废铁航母”,美国嘲讽这是“史上最蠢交易”。 谁也没想到,这堆苏联遗留的钢铁残骸,竟藏着中国逆袭西方技术封锁的终极密码——当辽宁舰劈波斩浪时,世界才惊觉:中国工程师用十年时间,破解了连俄罗斯都放弃的“航母死局”。
1985年,苏联在造船厂铺下瓦良格号的龙骨。 这艘长304米、宽70米的巨舰,计划搭载70架舰载机,动力系统采用4台蒸汽轮机,总功率20万马力,航速瞄准31节。 它的姊妹舰库兹涅佐夫号已服役俄罗斯海军,而瓦良格号却因1991年苏联解体被迫停工,完工率永久冻结在68%。
舰体内部设备被拆得七零八落
导弹发射井成了空洞,动力舱的锅炉被掏空,连通海阀门都被盗卖。 船厂工人为求生计,甚至割走电缆卖贵金属。 到1998年拍卖时,它只剩锈迹斑斑的空壳,甲板成了海鸥巢穴,舱室积满雨水。 美国评估其价值仅500万美元,但中国仍以4倍价格买下——因为它的船体钢材,藏着苏联军工最后的骄傲。
1999年,荷兰拖船公司ITC拖着无动力的瓦良格号启程。 原定60天的航程,却在土耳其博斯普鲁斯海峡突遭拦截。 土政府以“威胁航道安全”为由索要10亿美元保证金,并提议:“要么装回发动机,要么把船切成两半”。
黑海上的僵持持续16个月
拖船船长回忆,他们像囚徒般在海上兜圈,淡水和食物全靠补给船运送。 一次风暴中,固定钢缆断裂,巨舰失控撞向希腊岛屿,一名希腊船员为砍断缆绳坠海身亡。 直到2001年,中国承诺开放公民赴土旅游、提供军事技术合作,并支付风险担保,土耳其才勉强放行。 2002年3月3日,当瓦良格号终于靠泊大连港时,船底藤壶已厚达10厘米。
登舰检查时,中国专家发现更惊人的事实:尽管表面锈蚀,但打磨后舰体光洁如新;磁力检测显示船身近乎零磁性——这意味着它可规避水雷攻击,而常规军舰需每3年消磁一次。 苏联采用的590MPa级AK-25特种钢,在无人维护的十年里抗住了海水腐蚀,而印度同期建造的维克兰特号已因钢材劣化多次返修。
但难题接踵而至
修复需要200吨对称球扁钢,这种头部圆球、身体扁平的钢材是航母龙骨的核心材料。 当时全球仅美俄能造,俄罗斯甚至拒绝出售一根阻拦索。 鞍钢总工程师周丹带着团队苦熬18个月,用土法改造轧机:将钢材固定在热处理架上防止变形,再用感应加热技术精准控温。 最终交付的球扁钢每平方厘米承压达9吨,强度媲美原装货。
真正的生死战在飞行甲板
甲板钢需承受舰载机30吨重量的瞬间冲击、发动机尾焰1400℃灼烧,还要抗盐雾腐蚀。 美国福特号用的HSLA-115钢强度795MPa,而中国连基础生产线都没有。 他们拆解瓦良格号甲板样本,发现苏联原装钢板宽5.5米、长40米——这种巨型尺寸可减少焊缝,提升结构强度。
为轧出同等规格钢板,工程师改造出占地200米长的5500mm轧机,由10万个零件组成,轧制力高达10万吨。 首块试验板因冷却不均开裂,团队蹲守车间三个月调整参数,最终突破690MPa强度,相当于一平方厘米顶住7辆小汽车重量。
瓦良格号被拖进造船厂船坞
工人先刮除2吨海洋生物,再喷涂防锈涂层。 动力舱换上国产锅炉组,2009年10月安装相控阵雷达基座。 2010年5月30日,汽轮机组点火测试,高压蒸汽吹管声响彻船坞。
关键设备陆续就位:2010年9月,甲板防坠网支架焊接完成;12月,近防炮火箭发射器装舰;2011年2月,364雷达矗立舰岛;5月,相控阵雷达罩安装。 最惊险的是舰载机适配——原设计供苏-33起降的滑跃甲板倾角14.3°,中国改用歼-15后,工程师将前甲板抬高2米,重新计算舰体重心。
2011年8月10日清晨5点09分,瓦良格号鸣笛三声驶离大连港。 甲板上仍未完工:挡焰板未安装,雷达天线用帆布包裹。 但全城已沸腾,军迷挤满码头周边饭店,望远镜销量暴涨。 有甘肃家庭驱车2000公里,就为看它首次破浪。
改造中,15名工人因意外牺牲
惨烈的事故发生在动力舱:一次蒸汽管道爆裂导致5人烫伤身亡。 而2012年9月25日辽宁舰交付仪式上,舰长特别提及:“他们名字不会公开,但航母龙骨刻着所有建造者的血汗”。
交付前最后三个月,舰员在-10℃甲板彻夜演练歼-15起降。 拦阻索需在3秒内刹停时速250公里的战机,最初国产索具屡次断裂,直到更换鞍钢特制合金钢才达标。 当歼-15首次勾住绳索时,阻拦机液压油温度飙升至90℃,但系统未出现毫秒级延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