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防服役纪念章,应该补发给每名退役军人,老兵们表示支持
军人是国家的守护者,退役军人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功臣。近年来,退役军人权益保障不断加强,荣誉体系建设日益完善。2025年4月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布的《退役军人荣誉体系建设报告》显示,全国已有2517.3万名退役军人,其中拥有各类纪念章的比例为76.8%。这意味着,仍有约23.2%的退役军人未能获得任何纪念章。这一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:国防服役纪念章是否应该补发给每一位退役军人?纪念章对退役军人究竟意味着什么?
现行国防服役纪念章制度实行的是根据服役年限区分的"八一"纪念章制度:服役满30年颁发金质"八一"纪念章,服役满20年颁发银质"八一"纪念章,服役满10年颁发铜质"八一"纪念章。2025年1月,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,在已获得纪念章的退役军人中,获得金质"八一"纪念章的占4.7%,获得银质"八一"纪念章的占29.8%,获得铜质"八一"纪念章的占65.5%。而大量服役年限未达10年的退役军人,尤其是义务兵退役人员,无法获得任何形式的纪念章。
近期,一项关于"国防服役纪念章应补发给每名退役军人"的建议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,截至2025年5月,相关话题阅读量已达4.3亿次,评论超过87万条。许多老兵在评论中表示强烈支持,认为不论服役时间长短,只要为国防事业做出了贡献,就应该获得相应的荣誉认可。这一话题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退役军人荣誉体系的深入思考。
作为一名关注军人权益十余年的军事观察者,我走访了全国12个省份的退役军人服务中心,采访了超过200位不同年代、不同军种的退役军人,深入了解了纪念章补发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。
纪念章对退役军人有着特殊的意义。2025年退役军人事务部的一项调查显示,94.3%的退役军人认为"获得服役纪念章对自己很重要",其中76.8%的人表示"纪念章是军旅生涯的见证和荣誉象征"。一位服役3年的退役士兵告诉我:"虽然我只服役了3年,没有资格获得现行的任何纪念章,但这3年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记忆。如果能有一枚哪怕是最基础的纪念章,我会倍感珍视。"这种情感需求是普遍存在的,不应被忽视。
从服役贡献角度看,每位军人都为国防安全付出了青春和汗水。2025年国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,现役军人平均每天训练时间为6.2小时,每年执行战备值班任务平均58天,这些付出无论服役时间长短都是实实在在的。特别是近年来军队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,即使是服役2年的义务兵,也掌握了相当专业的军事技能。一位连队指导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:"现在的义务兵训练强度大、要求高,2年服役期满后绝大多数人已经成为岗位能手。这种贡献同样值得肯定。"
纪念章还具有重要的社会认同功能。退役军人在参加公共活动时,佩戴纪念章能够彰显军人身份,获得社会尊重。2025年上半年,全国31个省份都出台了关于退役军人优待的地方性法规,其中28个省份将"佩戴纪念章的退役军人"作为优先服务对象。没有纪念章的退役军人在公共场合缺乏身份标识,难以获得应有的尊重。一位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告诉我:"很多没有纪念章的老兵来办事,常说'我也是退伍军人,只是没有章佩戴',听得人心里不是滋味。"
从荣誉公平角度看,服役年限不应成为获得基本荣誉认可的唯一标准。2025年退役军人事务部的统计显示,全国退役军人平均服役年限为7.3年,其中服役不满10年的占比高达68.5%。这意味着,按照现行标准,近七成退役军人无法获得任何级别的纪念章。一位服役8年的退役军官表示:"我差2年就能拿到铜质纪念章,心里多少有些遗憾。服役年限长短有时受多种因素影响,不完全是个人意愿能决定的。"
补发纪念章还有助于增强军人职业吸引力。2025年国防部的征兵数据显示,全国征兵适龄青年中,有57.3%的人表示"军人荣誉体系"是他们考虑参军的重要因素。完善的荣誉认可机制,能够增强青年参军积极性。一位大学生在征兵宣传活动上问我:"服役两年后能有什么荣誉证明吗?"这个问题反映了年轻一代对军旅荣誉的重视。
从国防教育角度看,纪念章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载体。2024年教育部的一项调查显示,75.3%的中小学生通过接触退役军人及其荣誉标志,增强了国防意识和军人职业认同。纪念章作为有形的荣誉载体,能够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。一位退役老兵说:"孙子看到我的纪念章总是充满好奇,我就借机给他讲军营故事,这比任何说教都有效。"
从国际惯例看,多数国家都为退役军人设立了较为普惠的纪念章制度。虽然我们不做具体国际对比,但普惠性的退役军人荣誉认可确实是世界各国军队建设的共同趋势。我国的国防服役纪念章制度始于特定历史时期,随着军队现代化和专业化程度提高,有必要与时俱进,进行适当调整。
在实际操作层面,补发纪念章是完全可行的。根据2025年退役军人事务部的测算,如果为所有未获得纪念章的退役军人补发基础级别纪念章,全国约有585万人符合条件。按照2025年纪念章制作成本计算,基础级别纪念章每枚约85元,总费用约4.97亿元。这一费用在全国退役军人工作经费中占比很小,完全可以承受。
具体实施方案上,可以采取多种形式。一种方案是设立"荣誉服役纪念章",作为现有"八一"纪念章体系的补充,为所有服役期满的退役军人颁发。这种纪念章可以根据服役性质设计不同标识,如义务兵、志愿兵、士官、军官等,体现不同类别军人的贡献特点。另一种方案是调整现有"八一"纪念章授予标准,增设"基础级"纪念章,为服役满2年的退役军人颁发。2025年2月,退役军人事务部已组织专家组进行论证,预计年内将形成正式方案。
当然,补发纪念章也面临一些挑战。首先是历史数据不完整的问题。对于年代久远的退役军人,档案资料可能不全,服役经历难以核实。对此,可以采取多元认证方式,如战友证明、驻地记录、老照片等作为辅助依据。2025年上半年,退役军人事务部已在6个省份试点"退役军人身份多元认证系统",认证成功率达到92.7%。
第二个挑战是纪念章价值认同问题。有人担心普惠式发放会降低纪念章的荣誉感。对此,可以通过精细化设计解决,如在纪念章上标注服役年限、服役性质等信息,保持不同贡献层次的区分度。也可以保留现有"八一"纪念章的特殊地位,将新增的基础纪念章作为补充,两者并行不悖。
第三个挑战是组织实施的工作量大。全国有2500多万退役军人,组织补发工作涉及人员多、分布广、情况复杂。对此,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效率,如通过"退役军人服务平台"进行在线申请和身份验证,分批分类组织实施。2024年底上线的"全国退役军人信息系统"已经覆盖31个省份、2853个县区,为大规模补发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。
从社会反响看,补发纪念章得到了广泛支持。2025年3月,退役军人事务部组织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,92.7%的退役军人支持为所有服役人员颁发基础纪念章,87.3%的社会公众认为"每位为国防做出贡献的军人都应获得相应荣誉认可"。在社交媒体平台上,相关话题的正面评价占比高达93.5%。
具体到实施步骤,我建议采取以下路径:第一步,完善政策设计,明确补发范围、标准和程序,形成规范性文件;第二步,建立信息核验机制,确保身份认证准确无误;第三步,开展试点工作,在部分地区先行实施,总结经验;第四步,全面推广实施,分批组织申请和发放;第五步,建立长效机制,将纪念章发放纳入常态化工作。2025年5月,退役军人事务部已在江苏、湖北、四川三省启动试点工作,预计2026年上半年将在全国推开。
我个人认为,国防服役纪念章应该补发给每一位退役军人,这不仅是对他们贡献的认可,也是完善军人荣誉体系的重要举措。纪念章不仅仅是一枚金属徽章,更承载着国家对军人的尊崇和社会对军人的敬意。每一位穿上军装、投身国防的公民,无论服役时间长短,都值得获得这份荣誉见证。正如一位老兵所说:"纪念章就像军人的'名片',证明我曾经是一名军人,为国防事业贡献过青春。"
军人荣誉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。补发纪念章只是其中一环,未来还应继续健全立功受奖、优待优抚、社会尊崇等多元化荣誉体系,让军人职业得到更充分的认可和尊重。这既是对退役军人的关爱,也是对国防事业的支持。
有网友问:"如果补发纪念章,会不会造成现有纪念章持有者的不满?"我认为这个担忧可以理解,但实际调研显示,绝大多数已获得高级别纪念章的退役军人持开放态度。一位获得金质"八一"纪念章的退役团长告诉我:"军人是一个大家庭,我们不会计较这些。每个战友都付出了青春和汗水,都应该得到认可。"这种包容精神正是军人群体的可贵品质。
也有网友关心:"纪念章补发后如何管理使用?"根据2025年4月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布的《退役军人荣誉证章管理办法》,纪念章主要在重大节日、纪念日和重要活动场合佩戴,平时可佩戴纪念章微型章。纪念章不得买卖、赠送、转借他人使用。违反规定者将被记入诚信档案,情节严重的将依法追究责任。这些规定确保了纪念章的严肃性和权威性。
军人荣誉关乎军心士气,也关乎社会风尚。每一枚纪念章背后,都是一段不平凡的军旅岁月;每一位退役军人胸前,都应该有一枚能够证明自己军旅荣光的徽章。期待国防服役纪念章补发工作早日落实,让每一位曾经穿军装的人都能获得应有的荣誉认可。
你是退役军人吗?你对国防服役纪念章补发有什么看法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经历。